我们整个社会的分工都是在逐渐分拆、细化的,每一个属性的工作都可能被单独提出来成为一个底层服务基础,比如以前开公司都要招足够多的员工负责所有的事情,现在则有专门负责人力、法律、营销等等的外部公司,最终的结果是让整个社会的运转更高效和便捷。
其中硬件基础设施,也会出现一个分拆的过程,如迷你ktv,橙子类饮料售卖机,超级猩猩充电器等。咖啡类硬件,也作为其中的一部分,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。
通常,一个成功的项目具有以下两个特性:提高社会运转效率,降低社会运行成本。按照本文第一段所述,分工本身就可以带动社会运转效率的提高。咖啡类硬件可以节省人们购买咖啡的时间。另外,咖啡类硬件的安置,减少了企业对员工雇佣的成本。那么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咖啡类硬件无疑是一个好项目,那么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却不温不火呢?
从笔者看来,咖啡类硬件的主要问题是定位不准确造成的“痛点不痛”。咖啡零点吧们的目标客户人群集中在办公室白领,其价格大约在10元左右一杯,味道的话和星巴克,costa的差距比较大。那么,咖啡零点吧们就会存在以下问题:
- 真正的极客咖啡爱好者白领们会自己购买咖啡豆自己打磨咖啡;
- 办公室高端白领,咖啡爱好者会选择购买味道更好的星巴克和costa;
- 刚入职的办公室小白,会选择从超市购买更便宜的速溶咖啡,其一袋的价格仅0.5元-2元。
因此,咖啡类硬件其本质上是在与整个咖啡业态进行竞争。并且,这款产品在设计之初并没有精准的定位,可能其目标人群是“虚构的”或者“不存在的”。白领喝咖啡的痛点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“痛”,存在“伪需求”的嫌疑。